炒股开户
编者按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80年过去,硝烟早已散尽,扬州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,英雄的名字依然铭刻,英勇的故事仍在传颂。为缅怀历史、致敬先烈,7月23日起,扬州发布特别推出新媒体系列报道《烽火岁月·铁血扬州》。我们将重访战场故地,追寻红色记忆,再现古城扬州那段可歌可泣的烽火岁月,敬请关注。
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菲文/图/视频
制图杨敏
扬州市江都区樊川镇聚永村的一个午后,蝉鸣伴着微风掠过田埂。90岁的老党支部书记孔繁钦坐在家门口的树下,手指着远处的纪念碑告诉记者:“谢慈那时就住我家,她是小脚,拄着拐杖,总拎个篮子。我十来岁,还帮她拎过。”
孔繁钦记得,谢慈走村串户时,拐杖敲在泥路上“笃笃”响,小脚在田埂上挪得慢,却从不停歇。“篮子里看着是给困难户的食物,实际啊,是谢老太开展抗日宣传的掩护。一个老太拎个篮子在路上到处走,不惹眼。”阳光透过叶隙落在老人脸上,那些带着温度的细节,让八十年前的身影在记者眼前渐渐清晰。
“抗日的谢老太,革命的老妈妈”
谢慈,1888年出生于扬州江都大桥镇。她本姓魏,因夫家姓谢,被人称为谢魏氏;参加革命后,改名谢慈。
1937年,谢慈带着子女从常州辗转回到家乡江都大桥。一路颠沛流离,她切身体会到同胞惨死之伤、山河破碎之痛。在新四军挺进纵队民运工作队的启发下,谢慈走出家庭投身革命。组织上见她待人热情大方、善于接近群众,就安排她在大桥镇做群众工作,担任大桥镇妇抗会会长。
谢慈利用自己是本地人、懂家乡话的优势,深入到乡亲中去。通过她的宣传,动员了不少青年投身革命;她还积极发动群众支援前线,保障了抗日前线的战斗。1939年,谢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由于工作表现出色,1941年她当选为苏中区参议员;1944年在江都第二届参政会上,被任命为县妇抗会主任。谢慈生有三男三女,除了出嫁常州的长女和早年病故的次女,其余4个儿女都在她的教导下,投身抗日行列。
“谢老太人很好,看到人都是一脸笑。在革命队伍里,她对年轻人生活上关心,工作上给予帮助,深得同志们的敬爱。老百姓喊她‘谢老太’,同志喊她‘老妈妈’。‘抗日的谢老太,革命的老妈妈’,在江都一带是很有名的。”孔繁钦回忆道。
转移群众时受伤,不幸牺牲
1944年7月,在反扫荡斗争中,谢慈在江都三周乡大霍庄一带动员群众转移公粮、组织慰问部队,虽夜以继日极度疲劳,仍坚持工作。一天傍晚,谢慈在带领群众转移时,不慎跌伤。
“那天傍晚,通过坝头一个大缺口时,谢老太被缺口上的旧船板锈钉戳伤跌倒。一般人走在上面都危险,更何况她是小脚呢,加上又太劳累,那时候医疗条件有限,最后不幸牺牲了!同志们和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,悲痛万分。”孔繁钦仍然记得当时情形。
谢慈牺牲后,党和政府追认她为革命烈士。1944年7月22日苏中二地委《人民报》刊登了她的事迹报道:为了表彰谢慈同志全心全意为革命的崇高精神,江都县第二届参政会授予她“革命的妈妈”光荣称号。江都三周乡群众为永远纪念这位英雄母亲,特地在她殉难的坝头口建桥,并将该桥命名为“谢母桥”。
1988年5月,原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题写“革命烈士谢慈殉难处”,当地政府在谢母桥旧址附近(今江都樊川镇聚永村同民路边)立碑纪念。2014年春,江都樊川镇人民政府在原址重建纪念碑,周围苍柏环绕。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,纪念碑庄严肃穆,令人肃然起敬。
永志不忘,英烈精神激励后人
每到清明时节,樊川小学、中学的孩子们总会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纪念碑前。他们手捧洁白的鲜花,轻轻放在碑前,稚嫩的脸庞上满是肃穆。对于村里的共产党员来说,纪念碑更是开展组织生活的“红色阵地”。每逢主题党日,党员们聚集到这里,在碑前重温入党誓词,结合谢慈的事迹谈感悟、话初心。
这些年,谢母桥所在的聚永村找准了发展的路子,产业兴旺有活力,村容村貌焕新颜,村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。村里也先后获得“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”“江苏省和谐社区示范村”“江苏省绿化示范村”等荣誉。“现在的日子啊,是无数个像谢慈这样的革命先烈奋斗出来的。这幸福生活来得不容易,得好好惜福。”孔繁钦感慨万千。
夕阳落在石碑上,把影子拉得很长。谢母桥虽然早就不存在了,但在当地乡亲的心间搭起了一座更结实的桥:一头连着1944年的悲痛炒股开户,一头连着2025年的安宁。
满盈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